转角遇见书香!蜀山区打造“15分钟阅读圈”

2025-04-05 07:00:35
声明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本站只提供存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2、抽象的方法是可能的吗? 法律移植的另一个假定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似的,这既表现为不同国家和民族面临的问题的相似性,也表现在不同文化集团面对这些问题采取的解决手段和方法也有共性。

而作为监督者,则需要尽量保持其超然性和中立性以求社会公正。"人民检察院依照宪法和法律授权的范围行使权力,在检察工作中只服从法律,这就体现了我们党通过法律对司法工作的领导。

转角遇见书香!蜀山区打造“15分钟阅读圈”

15.孙谦主编:《人民检察制度的历史变迁》,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结语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一)废除党委及政法委对个案的审批、协调制度 1.废除检察机关查办要案向党委请示报告制度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背景下,"党大"还是"法大"本来不是问题。"1950年8月6日,李六如副检察长在全国司法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新中国的检察制度,是与苏联的同一方向"。我国检察机关设立后,沿袭苏制,一直强调审判监督。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教授 本文原载《领导者》杂志2015年第1期(总第62期) 进入专题: 检察制度 苏联模式 检察改革 。不过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们最高人民法院是搞不清楚的,德峰同志(当时最高人民法院的副院长)跟你们说过了吧,潘汉年案是中央交办的案子,我们只是办理法律手续。【注释】 *本文的初稿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论文的写作得到了我的指导老师贺卫方先生的关心和指导,苏力、李猛、赵晓力、渠敬东诸先生的授课也都对文章最初思路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在此谨致谢意。

调解程序中对法官各种非法律技能的依赖使司法实践的社会事实成为一个较其正式结构和程序更为灵活,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可预期的过程。当全球化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成为一个热点领域之后,目前许多新制度主义传统下的研究都集中于制度形式的全球化传播,而关于法律移植的研究也开始集中到全球化的分析框架下。综上所述,清河法院在1978-2000年间的制度变革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在人员和组织方面建立正式的理性司法系统的努力。在我看来,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应当基于两个理论传统:第一,组织社会学中的新制度主义(New Institutionalism)。

如布莱克所述,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控制以相反的关系存在:正式的社会控制越强,非正式的社会控制越弱,反之亦然(Black ,1976)。苏力,1993,《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中外法学》第6期。

转角遇见书香!蜀山区打造“15分钟阅读圈”

而为了调和这些合法性要求之间的冲突,被移植的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只具有符号化的功能,而这些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意涵也就成了具体的社会建构的结果。一、新制度主义与法律多元 ——研究法律移植问题的理论背景 在展开对中国基层司法的讨论之前,我将首先对研究法律移植问题的理论背景做一个综述。例如,人民法庭的判决率在1997年达到了最低值(01093),而1997年也是清河法院的人民法庭改革的一年。虽然法律改革在立法、人员培养以及司法组织理性化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大努力,但法官的双重身份事实上塑造了基层法院司法实践中的动态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以法律改革的几乎所有方面的扭曲为特征的。

张千帆把这一制度下的法官形象地比喻成一个官僚系统里的办事员(bureaucratic clerk),他的决策要经过一个权力金字塔里各层的批准才能产生法律效力(Zhang ,2003:83)。那么,为什么在同样的法院由同样的法官审理同样类型的案件,县法院民事审判庭与人民法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判决率?这一令人困惑的现象无疑需要审慎而详尽的解释。图2列出了清河法院在1982-1996年间刑事案件、民事案件、经济案件和行政案件收案数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在表现出会聚性的制度背后,多元的合法性却制约着这些被移植的法律制度的实际运作。

于是,清河法院的司法过程便成了一个复杂的组织和政治过程,具有各种不同权力的多重主体(院长、副院长、庭长、其他法官、上级法院等等)都有可能对这一过程施加影响。无论是中国的立法者还是法律学者(例如Cai ,1999。

转角遇见书香!蜀山区打造“15分钟阅读圈”

不同审判庭案件数量的巨大差异直接导致了法院组织结构的断藕。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成为了法制建设的重要背景(贺卫方,1998a。

这些研究无疑是卓有成效的,它们第一次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最远处,通过个案分析、社区研究、民族志(ethnography)等研究方法,揭示了中国农村乡土社会里法律的独特运作方式。综上所述,民事案件的判决率会受到本地人群的法律意识、司法机构的历史沿革以及临时性司法政策的影响。如表2显示的那样,清河法院的人民法庭的人员总数从建立起一直持续增长。与前苏联、东欧和古巴的人民法庭或者人民法院类似,在我国,解放区和建国后的人民法庭都是作为法院的正式组织之外的"社会器官"(social organs)来解决纠纷(Weiss ,1972。这一争论的焦点在于"复转军人是否应该被安置到法院"的问题,而它的前提是这一现象在我国的法院系统里仍然广泛存在。Zhang ,2003:75-80),但在过去的20年里,我国司法人员的教育背景和法律专业培训事实上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清河年鉴》,1996,清河县地方志办公室编印。而除了1991年和1995年,清河法院人民法庭的民事案件判决率也都低于全国各级法院民事案件的平均判决率。

这一法律制度本土化过程的内在原因在于本地的合法性问题的复杂性,全球化的制度要求、经济发展的压力、政治制度的影响以及本地的社会秩序都会对被移植的法律制度提出某种合法性要求,而为了调和这些合法性要求之间的冲突,法律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意涵也就成了具体的社会建构的结果。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我在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同学高巍,没有他细致的数据收集工作以及在我的田野调查过程中给予的大量帮助,我不可能完成这项研究。

由于我的意图是以民事调解为例来研究法律移植与其引发的合法性冲突,并非调解制度本身,因此这些研究的主要成果这里不再赘述。民事审判庭的判决率在最高的1999年达到了0.547(即以判决结案的案件数已经超过了以调解结案的案件数),即使在最低的1993年也达到了0.284.与此相对,清河法院各人民法庭的判决率在最高的1995年也只有0.302,在最低的1997年则只有0.093(即只有不到10%的民事案件以判决结案)。

(2)有利于合议庭的组成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4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与此相对,苏力则认为审判委员会是中国法律文化的一项重要的"本土资源",并且它在司法实践中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功能(苏力,2000a)。与判决相比,调解程序并不像正当法律程序所要求的那样创造一个相对独立于外部环境的决策的"隔音空间"(季卫东,1993:87-88),而是为法官和双方当事人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交流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对解决纠纷起作用的并不仅仅是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还包括各种其他策略和技术(参见赵晓力,1999:16)。——,1998,《为什么"送法上门"?》,《社会学研究》第2期。

」全部是清河本地人,而在法院1978年重建的22年以来,法院的全部人员里只有两个外地人。Alford,William P.1999,"A Second Great Wall?China's Post2Cultural RevolutionProject of Legal Construction."Cultural Dynamics 11. Berman,Jesse 1969,"The Cuban Popular Tribunals."Columbia Law Review 69. Black ,Donald 1976,The Behavior of Law.New York:Academic Press. Boyle ,Elizabeth H.John W.Meyer 2002,"Modern Law as a Secularized and Global Model:Implica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Law."In Global Prescriptions :The Production,Exportation,and Importation of a New Legal Orthodoxy ,Y.DezalayB.Garth(eds.).Ann Arbor,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ai ,Dingjian 1999,"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Since 1979andits Current 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Cultural Dynamics 11. Clark ,John P.1989,"Conflict Management Outside the Courtrooms of China."In R.J .Troyer ,J .P.Clark D.G.Rojek (eds.),Social Control in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New York:Praeger. Clarke,Donald C.1991,"Dispute Resolution in China."Journal of ChineseLaw 5. Cohen ,Jerome A.1966,"Mediation in the Eve of Modernization."CaliforniaLaw Review 54. Dezalay ,Yves Bryant Garth 1997,"Law ,Lawyers and Social Capital :'Rules of Law'Versus Relational Capitalism."Social Legal Studies 6. ——(eds.)2002,Global Prescriptions :The Production ,Exportation,and Importation of a New Legal Orthodoxy .Ann Arbor,MI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Press. Diamant ,Neil J .2000,"Conflict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in China :BeyondMediation2centered Approaches."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44. DiMaggio,Paul J .Walter W.Powell 1983,"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 48. Galanter,Marc 1974,"Why the 'Haves'Come Out Ahead :Speculations on theLimits of Legal Change."Law Society Review 9. Giddens ,Anthony 1990,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California: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Griffiths ,John 1986,"What is Legal Pluralism?"Journal of Legal Pluralism 24. Hannan,Michael T.John Freeman 1984,"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Change."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49. Klein ,David E.Robert J .Hume 2003,"Fear of Reversal as an Explanationof Lower Court Compliance."Law Society Review 37. Kritzer ,Herbert M.Susan Silbey(eds.)2003,In Litigation:Do the"Haves"StillCome Out Ahead?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vin ,Martin A.1977,Urban Politics and the Criminal Courts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i,Victor H.1977,Law Without Lawyers:A Comparative View of Law in Chinaand the United States .Stanford:Stanford Alumni Association. Lubman,Stanley 1967,"Mao and Mediation:Politics and Dispute Resolutionin Communist China."California Law Review 55. ——1999,Bird in a Cage :Legal Reforms in China after Mao.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Macauley,Melissa 1998,Social Power and Legal Culture :Litigation Masters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cAleavy,Henry 1962,"The People's Courts in Communist China."American Journalof Comparative Law 11. Merry ,Sally E.1988,"Legal Pluralism."Law Society Review 22. ——1990,Getting Justice and Getting Even :Legal Consciousness among Working2ClassAmerica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Popular Justice and the Ideology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SocialLegal Studies 1. Meyer ,John W.Brian Rowan 1977,"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 Michelson ,Ethan 1998,"Tradition in the Shadow of Modern Legal Practice: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Delivery of Justice in China."Chinese Law and Government31(5). ——2003,Unhooking f rom the State:Chinese Lawyers in Transition.Ph.D.diss.Department of Sociology ,University of Chicago,Chicago,IL. Peerenboom,Randall 2002,China 's Long March Toward Rule of Law.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A Government of Laws :Democracy,Rule of Law and AdministrativeLaw Reform in the PRC."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2(34). Pei ,Minxin 1997,"Citizen v.Mandarins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n China."China Quarterly 152.Robertson ,John 1974,Rough Justice:Perspectives on LowerCriminal Courts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 Selznick,Philip 1966,TVA and the Grass Roots .New York :Harper Row. Silbey,Susan S.1981,"Making Sense of the Lower Courts."The Justice SystemJournal 6(1). Stinchcombe ,Arthur L.1990,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Suchman ,Mark C.Lauren B.Edelman 1996,"LegalRational Myths: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Law and Society Tradition."LawSocial Inquiry 21. Wall,James A.Jr.Michael Blum 1991,"Community Mediation in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35. Weber ,Max 1946,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eds.)by H.H.Gerth C.W.Mil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4,On Law in Economy and Society,(ed.)by M.Rheinstei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8,Economy and Society,(eds.)by G.Roth C.Wittich.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P1930,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T.Parsons(trans.).London :Routledge. Weiss ,Edith B.1972,"The East German Social Courts:Development and Comparisonwith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20. Woo ,Margaret Y.K.1991,"Adjudication Supervision and Judicial Independencein the P.R.C."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39. ——1999,"Law and Discre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urts."PacificRim Law Policy Journal 8. Xin ,Chunying Fan ,Gang 2000,"The Role of Law and Legal Institutions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Law Publisher. Zhang ,Qianfan 2003,"The People's Court in Transition:The Prospects ofthe Chinese Judicial Reform."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12(34). 进入专题: 法律移植 合法性 基层司法 现代性 。

面对国内对司法现代化的强烈要求(贺卫方,1998d)及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认可的外部压力,国家将制度变革作为了建设"现代"法律体系的首要任务。我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展开的。

Zhang ,2003),当代中国司法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执行难",即法院的许多判决无法得到有效执行,而这一问题导致了1999年司法系统的一场全国性的案件执行运动。虽然上述各种观点对于审判委员会有着不同的解读,但这些讨论都集中在中国司法独立的正式制度层面。

然而,与此同时,新建立的执行庭的人员数量也明显增长。民情是一个民族的惟一的坚强耐久的力量。我曾访谈过清河县一位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执业的资深律师,当被问及法院院长对于司法决策过程的影响时,这位律师虽然在言词上有所保留,却毫不犹豫地回答:"院长的权力特别大。孙立平,2003,《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年不仅是人民法庭(中心法庭)判决率最低的一年,同时也是结案数量最多的一年(527件),这两项指标成为了证明中心法庭制度优越性的凭据。事实上,在上述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下,本土化语境下的合法性问题正变得前所未有地复杂。

以"巡回审理"、"就地办案"为原则的"马锡五审判方式"构成了人民法庭运作的根本逻辑(赵晓力,1999。这两个中心法庭分别位于有"羊绒之乡"之称的杨二庄和摩托拉线集散地王官庄,这是清河县东西的两个经济发展区,从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可以看到经济因素的重要影响。

中国法治现代性问题的解决不是仅靠法律人的努力就能完成的,而需要整个中国社会的共同努力,每个公民的生活方式都会对中国的法治进程产生影响。于是,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在基层法院设立行政审判庭呢?显而易见,在上述各种制度制约之下,没有全球化语境里的合法性考虑,中国基层法院里的行政审判庭就将变得完全没有意义。

  • A+
tag: